失传的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最初是如何被破译的?如何确认译文的正确性?

知乎日报 MADAO 17℃ 评论

失传的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最初是如何被破译的?如何确认译文的正确性?

图片:

那我就讲讲古代突厥文碑铭的解读吧,反正也没人说过。以下资料大部分取自耿世民老先生著作,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552-745 年)和回鹘 / 回纥汗国(745-840 年)使用的文字。因为古代突厥文的外形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Rune)文相似,所以有些学者称之为古代突厥如尼文,也因为这种文字刻成的碑铭主要是在蒙古鄂尔浑(Orkhon)河流域发现,所以也称之为鄂尔浑突厥文(Orkhon Turkic Script)

文字就是下图所示,你们感受一下(毗伽可汗碑片段)

我国汉文记载,6 世纪左右突厥人已有文字。如《周书·突厥传》中说:“其书字类胡”《北齐·斛律羌传》中一段记载也表明当时突厥人似已使用文字:“代人刘世清·······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清翻《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此事发生在公元 574—576 年突厥佗钵可汗在位时)

不过后来这种文字逐渐失传,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其结构如何,直到 19 世纪末期人们都无从知晓。

实际上在欧洲,荷兰人魏津在他 1692 年所著的《北部和东部鞑靼利亚》中最早提到西伯利亚有刻着神秘文字的刻石。在 18 至 19 世纪,不少人研究和试图解读这种“谜”一样的文字。同时在此期间关于是什么民族留下这种文字的碑铭的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各种猜想:如古代匈奴人、古代芬兰人、古代突厥人、古代蒙古人等。

1889 年俄国考古学会东西伯利亚分会组织的以雅德林采夫(N.M.Yadrintsev)为首的蒙古考察队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和硕柴达木(Koshotsaidam)湖畔发现了轰动全世界学术界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

阙特勤碑

毗伽可汗碑在土耳其安卡拉的复制品

在新发现的考古文物的基础上,俄国拉德罗夫(W.Radlov)和丹麦著名语言学家汤木森(V.Thomsen)二人同时在积极从事碑文文字的解读工作。

1893 年 12 月 15 日汤木森在丹麦皇家科学院会议上报告了他成功解读古代突厥文的经过。“谜”终于被解开。这些碑文既不属于匈奴人,更不属于古代芬兰人,而是属于曾经建立强大突厥汗国的古代突厥人。语言是古代突厥语。内容是记述突厥可汗或其王子、大臣的生平事迹和武功。

在汤木森解读这种文字之前,人们已从《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的汉文部分中知道碑铭是属于突厥汗国,语言应为突厥语。

Vilhelm-Thomsen

汤姆森的解读

首先汤木森根据这种文字的符号多达 38 个这一点,认为它不是一般的音素文字(即字母文字),而是音节文字或者至少其中一部分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语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其实古代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文字,既不是纯粹的音素文字也不是纯粹的音节文字)其次,汤氏根据突厥语元音和谐律这一特点,确定了表示 8 个原因的四个元音符号。

在解读辅音符号的音值方面,经过研究,汤氏发现这种文字的 8 个辅音,因和其拼写的原因不同(即前元音或后元音)二涌桥 8 对符号表示。这一发现对解读整个文字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

之后,汤木森根据汉文“阙特勤”的古音 k'wát-te(k)-gin 正确解读了 kül tigin“阙特勤”一名,然后又解读了 t??ri"上天"一词。在该二词的基础上,他又解读了碑文中常见的 türk“突厥”一词。到此,文字的解读工作已基本完成。

以上

附:古代突厥文字母表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失传的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最初是如何被破译的?如何确认译文的正确性?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