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专栏 · 我读书少 黄龙二年,一桩未经宣扬的间谍案

知乎日报 马伯庸 147℃ 评论

马伯庸专栏 · 我读书少 黄龙二年,一桩未经宣扬的间谍案

图片:Terry Robinson / CC BY-SA

黄龙二年,一桩未经宣扬的间谍案

马伯庸,作家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孙权终于实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梦想:称帝。

他在武昌称帝以后,随即高高兴兴搬去了建业。这里风水好、环境优雅,远离战场,江东大族们都很喜欢,是都城的不二之选。孙权决定就在这里扎根,舒舒服服过几年好日子。

可是孙权心里还有点遗憾。

孙权恩将军是东吴最红最红的金太阳,是继孙正坚、孙策成之后东吴最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宇宙的真理掌握者。如此伟大的一个人称帝,理应普天同庆——可是全世界的人都不给他好脸色看。别说东吴最凶残的敌人曹魏不高兴,就连曾在赤壁并肩作战打退曹操、拥有兄弟般感情的亲密盟友蜀汉都臭着一张脸。诸葛亮虽然出于战略考虑,承认了他的帝位还遣使道贺,可使者那一边捏着鼻子一边念贺表的模样,让孙权很不开心。听说在成都,蜀汉官员在私底下把他都骂出翔来了。

孙权知道自己在中原没人缘,就派了使者去高句骊,看能不能从外夷讨得一句真心实意的恭喜。结果人家一点没客气,砍了使者胡卫的脑袋,送去问曹睿讨赏去了。

这真是太过分了,为什么全世界都没人喜欢我。

寂寞的孙权,默默地在建业的宫中默默地喝酒、流泪。

这时候,东吴的情报机构就向他汇报了一则消息,让这位寂寞的君王精神为之一振。

这个消息来自于魏国投奔过来的降人,说魏国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被皇帝曹睿猜疑,立场不稳。

这则消息立刻引起了孙权的重视。

要知道,吴质可不是普通的魏国高官,他和陈群、司马懿、朱铄一起被称为“曹丕的披头四”,在曹丕击败曹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曹丕跟吴质感情极好,经常通信,甚至连自己老婆郭女王都叫出来让他鉴赏。等到曹丕登基以后,把他派去了镇守河北,成为一方大员。

吴质这个人的人品很差,特别喜欢胡作非为。他有一次回京叙职,曹丕见到旧友挺高兴,招呼一群人去他家里开爬梯。结果吴质安排了一群相声演员,上台讲肥瘦的段 子,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地说。台底下最胖的一个人是曹真,最瘦的一个人是朱铄,登时面子就挂不住了。曹真第一个站起来骂吴质,结果被骂回去,曹洪和王忠连 忙劝架,又被吴质骂了个狗血淋头。朱铄看不下去了,出来扯吴质,居然也被劈头盖脸骂了。结果宴会不欢而散。

这次吵架的参与者身份很有意思。曹洪早年曾拒绝借曹丕钱,后来被囚禁起来差点死掉;王忠曾经吃过人肉,被曹丕挂了几个骷髅头在坐骑上损他;曹真虽然地位高,但论起基因来根本不是曹家人。吴质骂人,都是有选择性的,都是那种就算得罪狠了曹丕也不会说什么的人。至于朱铄,自己外放幽州,他却执掌禁军,凭什么?吴质早就不忿,这次根本就是借题发挥。

这么一个人,在朝野能有什么名声,可想而知。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他在去世前指定了几个托孤大臣:曹真、曹休,还有陈群和司马懿。

“披头四”里的朱铄已经在黄初七年去世,陈群和司马懿两个人都位列托孤重臣,可唯独没有吴质的名字。而且他得罪最狠的曹真,居然也被选进去了。

虽然吴质落选可能只是因为他远在河北,无法赶回来,可这架不住曹魏政治观察家们不断地揣测。

于是曹睿继位以后,吴质的地位开始微妙起来。

曹丕在世的时候罩着他,没人说什么,曹丕这么一死,原来看不惯他的人,都纷纷浮出水面。朝野都开始议论,看他什么时候倒霉。

孙权一听吴质被猜疑,高兴了。

吴质人品什么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身份。

曹丕四友,一方大员。

如果能游说他投靠东吴,那等于是给曹魏一记狠狠的耳光,孙权称帝也有了吹牛的素材:我一登基,王霸之气侧漏,曹魏柱石惶然来投——这么说出去,得多帅气啊。

东吴每年都有许多投北者,他们会跨过长江投靠北方曹魏,让东吴丢了不少脸面。如果吴质来降,可以一次把场子全找回来!
孙权立刻召见了胡综。

胡综原来是会计处身,金曹从事,管钱的,后来他被调到孙权身边,和是仪、徐详一起,掌管“军国密事”,算是半个情报头子。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胡综的职能还 有一半是秘书。他文笔甚好,经常给孙权写篇孙权恩是最红最红的太阳赋,给蜀汉特使回回邮件什么的,在情报机构里负责文宣这一块。

孙权把吴质情况跟胡综一说,让他拿个办法出来。胡综说河北隔的太远,咱们人够不着,索性造起舆论,事情宣扬出去,甭管真假,曹睿肯定起疑心,到时候吴质走投无路,自然就会来投奔了。

孙权一听,说此计甚好,汝去办来。

于是胡综写了三篇降表,署名吴质,上交孙权,还故意把稿子内容泄露出去,以便让魏国人觉察。胡综不愧是负责意识形态的,惯于以外国友人的口吻称颂东吴,这三篇东西写的文采斐然,说曹魏“士卒衰耗,帑藏空虚,纲纪毁废,上下并昬”,说孙权“今年六月末,奉闻吉日,龙兴践阼,恢弘大繇,整理天纲,将使遗民,睹见 定主。”,最后建议“今此间实羸,易可克定,陛下举动,应者必多。上定洪业,使普天一统”。总结起来就是:全世界有三分之二(蜀一州,吴两州,魏六州,差 不多三分之二了)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世界人民都羡慕东吴。

降表写得了,内容也通过特定渠道泄露出去了,孙权高高兴兴,就等着吴质来投了。

结果吴质没等来,却等来曹睿的一记大耳光。

转年的年初,公元230年,魏太和四年,吴黄龙二年,曹睿宣布召吴质进京,加衔侍中。这意味着他成为天子近臣,入主中枢,参赞政略,甚至隐然有了执政的资格。

曹睿这么干,等于昭告天下,吴质圣眷未衰。

于是胡综伪造的吴质降表,不攻自破,全世界人民都羡慕东吴的自我表扬,成了一个大笑话。气得孙权天天蹲在建业宫中角落画圈。

曹睿给吴质加侍中,其实是对东吴挑衅的反击。你不是说他要投降吗?我偏要重用他。重用先帝老臣,这谁也挑不出来错,让孙权恩你好好出一次丑。

至于说曹睿到底喜不喜欢吴质,这个就不好说了。

吴质到了曹睿身边,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把“披头四”里的陈群拖下水。他向曹睿进言,说陈群是个废物,陛下还是要重用司马懿啊,曹睿听了他的话。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对吴质真心信任。曹睿对陈群一直就有不满。陈群作人比较严肃,嘴还絮叨,皇上穿个女装,要管,公主死了天子想去送葬,要管。现在吴质说陈群坏话,曹睿 就坡下驴而已。倒是司马懿因为这个意外,白得了不少好处。

吴质说完陈群的坏话,很快就去世了,得了一个谥号,曰“丑”给一位前朝老臣这么个恶谥, 可也算是石破天惊了。《谥法解》上说,怙威肆行曰丑,倒是挺符合吴质一贯的做派。这个谥号,是憋了一肚子气的群臣所议,但曹睿肯定没反对,可见他对吴质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后来一直到了曹髦在位的时候,这个谥号才改成了“威”,大概是司马昭追念当年他说过自己父亲好话的人情吧。

吴质的事情就这么完结了,可是曹睿却始终气愤难平。

东吴最喜欢搞这些小动作,今天搞个谣言,明天弄个军演,虽然孙权恩不太敢打过长江线,危害不大,但总归很烦人呐。

曹睿那年才26岁,年轻气盛,觉得老这么防守反击,不符合大魏气度,也得想办法报复。

东吴不是惦记着把吴质弄过去吗?那我就送一个给你们!

然后他把一个人召进了宫。

于是本文的主角、三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一个人出场了。

这人姓隐,叫隐蕃,青州人,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化名。太和四年,他才二十二岁,比曹睿还小四岁。

隐蕃什么出身,什么来历,当时在魏国是什么官职,怎么认识曹睿的,一概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宫里商量了许久,然后隐蕃就离开了。

没过多久,东吴这边就接到报告:有一个自称隐蕃的魏国人来投诚。

吴国人称这些北方投诚来的人为“归义”。隐蕃的身份不高,名声不显,负责接待的人没有特别重视,把他跟别的归义人混在一起。

隐蕃在东吴待了一阵,等不到孙权接见,不耐烦了,便上书一封:“臣至止有日,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於邑三叹,曷惟其已。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

这封上书口气很大,颇有当年冯谖、毛遂的气魄。孙权看到以后,起了兴趣,觉得这小子有点意思,决定见见他。

孙权最初决定见他,未必只是因为这封信,也跟他的身份有关系。

隐蕃是青州人,而青州在曹操、曹丕两代,始终叛乱不断。最近的一次是唐咨、蔡方在利城兵变,唐咨在孙韶的运作下逃入吴国,位至高官。所以孙权对于青州来的人,总会有点格外关注。

不过隐蕃终究是魏国降人,身份敏感,加上孙家又有被人暗算的传统。孙权为策万全,叫了胡综在一边旁听,必要时也能挡一下刀不是?

孙权没想到,这次会面他还是中了暗算,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心。

隐蕃的口才极好,气度极佳,一说起话来星光四射。他面对孙权侃侃而谈,先答问题,再阐述对时局政务的看法,尤其是一提到汉律刑名,那真是滔滔不绝,见解颇深。一通神侃下来,把孙权给侃呆了。孙权呆呆坐在原地,半天没说话。他没想到,在黄龙二年的炎热夏天,居然碰到一位百分之百才俊。一时间整个宫殿里只有蝉 鸣、鸟叫、留声机里周瑜的琴声和隐蕃的笑容。

会面结束以后,隐蕃退去。孙权忽然觉得怅然若失,忽然回头看到胡综还在旁边呢,连忙咳了一声,装模作样地问胡综说你觉得怎么样?

胡综作为老情报人员,没孙权那么轻浮。他琢磨了一下,谨慎地回答:“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而才皆不及。”孙权听到这个评价,觉得挺失望,不是对隐蕃,而是对胡综失望。他有点不甘心,又追问:“那你说授他个什么官职才好?”胡综眼皮一翻:“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辇小职。”意思是让他坐镇一方肯定不成,留在京城当个小官就得了。这跟太白金星跟玉皇大帝建议封孙悟空弼马温的口气一样。

可惜孙权不是玉皇大帝,他满心都是隐蕃的样子。胡综的意见,他光听见“留在京城”这一段。孙权仔细回想一下……京官……京官……京官……隐蕃刚才似乎对法律刑名津津乐道,有了!孙权大腿一拍,说行,就听老胡你的建议,我看就去担任廷尉监吧!

史书上没写胡综的反应,但我猜当时老先生肯定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我是说试以都辇小职啊!!!都辇小职!!

廷尉监是他妈六百石的高官好吗!!!!那是廷尉的副手,掌管天下刑狱诉讼啊!!!

二十二岁的魏国降人,就说了几句话,你就让他去当司法部副部长兼最高法院副院长吗?!

你以为东吴是你们孙家开的吗!!!!……咦,这个好像还真是。

胡综是能臣,但不是诤臣。孙权心意定了,他也就不继续说什么了。

结果隐蕃如同坐火箭一样,一举从归义人冲到了东吴高层。

消息传出,东吴官场为之震,大家都不知道这人到底什么来历,居然如此得宠。等见到这位年轻的廷尉,所有人都被他的言语魅力所折服。这哥们儿太能说了,卖相也好,说得人心花怒放,神魂颠倒。

二十二岁的隐蕃,在江东掀起了一股隐旋风。

东吴群臣们都变成了追星族,对隐蕃无比着迷。他们驾着马车牛车,聚在隐蕃府邸门口,簇拥在堂下,挥舞着荧光棒,举着隐蕃我知你的牌子。其中左将军朱据、隐蕃的上级廷尉郝普、孙权的侄女婿潘翥是隐蕃最狂热的粉丝,把他夸得天上少有、地上绝无。若不是自己没有任命权,郝普恨不得把自己的廷尉交到他手里,潘翥更是一天一份礼物,天天往隐家跑。那段时间在建业官场,不成为银粉,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一个偶像,冉冉地在建业上空升起。

看来他距离当上廷尉晋身九卿的日子,计日可待。

年轻人追星,老年人必然看不惯,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三大银粉之一的潘翥有个老爹,叫潘濬,是蜀汉重臣蒋琬的表弟。潘濬在外地听说儿子追星追的不亦乐乎,大发雷霆,写了封信给他,说老子在外头拼命,你就该老老实实在首都呆着,跟正经人来往。你倒好,跟魏国来的降人关系那么密切,又给吃的又给穿的,我听了都脸 红。看到这封信以后,你赶紧自己去领一百杖责,然后把礼物给我要回来。” (吾受国厚恩,志报以命,尔辈在都,当念恭顺,亲贤慕善,何故与降虏交,以粮饷之?在远闻此,心震面热,惆怅累旬。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责所饷。)

潘濬这种举动,让当时的江东银粉都不屑一顾,都议论纷纷说你知道隐蕃有多努力吗?你不喜欢为什么要说出来?你是想用隐蕃炒作想出名吧?总之都不理解这个老头子的行为。

而隐蕃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大家只看到他周旋于群臣之间,面带微笑侃侃而谈,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知道的人,只有曹睿。

那一次入宫密谈,曹睿只交给隐蕃一件工作:去东吴设法当上廷尉,去离间江东重臣。

廷尉执掌天下刑狱,讨好人不容易,得罪人就太容易了。如果隐蕃做到这个位子,只消摆出一副酷吏面孔,重判重罚,在东吴官场杀个血流成河,很快整个江东就会人心惶惶,分崩离析。

派遣间谍潜入敌国去当高官,然后扰乱官场。这个计划看起来非常荒唐,但曹睿偏偏就这么制订了。

而且这个计划居然还接近实现了。

这只能说明,曹睿对隐蕃的魅力,太有信心。相信以他的手段,可以轻易迷倒东吴群臣,坐到廷尉。。

可惜,隐蕃在接近计划目标之前,就出事了。

他的身份是如何泄露的,史书上没写,只简单地说“谋叛,事觉伏诛”、“及至事觉,蕃亡走,捕得”。

隐蕃被抓了起来,严刑拷打,让他交代同党。隐蕃不光能说,而且还能不说,从头到尾闭口不言,怎么打都不吭声。

孙权亲自来看他,一脸的受伤。他看着隐蕃,叹息道:“你何必替人家受苦呢?” 隐蕃抬起头,说了人生中最后一句话:“孙君,丈夫图事,岂有无伴!烈士死,不足相牵耳。”然后就死了。

孙权下令把三个银粉抓起来,还揪住郝普衣领大吼:“卿前盛称蕃,又为之怨望朝廷,使蕃反叛,皆卿之由。”翻译过来就是:都怪你,都怪你啦,因为你隐蕃才会反叛的!孙权的失态,吓得郝普自尽谢罪,朱据也被禁足了好几年。潘翥因为老爹英明,才没算遭大罪。

而胡综因为之前的准确判断,反而升了官。

至于孙权本人,因为太伤心了,以至于他忘记去追究最初是谁硬把隐蕃拔擢为廷尉监——他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总是如此忘记。

曹睿和曹魏朝廷对这件事没有任何评论,于是隐蕃事件慢慢隐没于历史的幕后。

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来历,如何练就这一口魅惑辩才之术?

他如此精彩绝艳,随便在哪一国,都能轻松获得高官厚禄,本可以在这乱世立下不世功勋,成就一番伟业,但是他却放弃了。只因为曹睿的请求,他就义无返顾地去从事这么一件危险的工作,为什么?

千钧之弩,却要为鼷鼠发机?

而曹睿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隐蕃愿意为他一句话就去送死,两人必为知交,他又为何宁可把自己的知交送上一条危险之路,也不愿把他留在身边?难道曹魏人才鼎盛,可以如此随意挥霍?

隐蕃死时二十二岁,曹睿二十六岁。两个年轻人之前是否相遇过?又做出过怎样的约定和誓言?他们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才会变成一人慷慨赴险,一人默然旁观?

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永远的谜。

黄龙二年的建业,在觥筹交错、曲终人散之后,大吴廷尉监的宅邸变回夜深人静。不知那时的隐蕃会不会独立在空旷宅院之中,敛起倾倒江东的笑意,遥望北方,发出一声莫名的轻叹。

————————————————

文章发自知乎专栏「异教徒告解室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马伯庸专栏 · 我读书少 黄龙二年,一桩未经宣扬的间谍案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